近年来,唐县围绕破解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探索实施“优化管理、提升服务、降低费用”医改新模式,深入推进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取得积极成效,被命名为“2019年度省级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建设样板”。
深化“一优”强管理
唐县从公立医院法人治理、危机管理、绩效分配等方面入手,着力探索用人、管人、留人等系列工作机制,充分调动从院长到医护人员的积极性,大大提升公立医院医技医疗保障水平。 推行“政事分开”,构建法人治理结构新模式。创新出台《唐县深化县医院综合改革实施方案》,构建政府举办、部门监管、医院经营工作体系。建立“管委会”管理机制,成立县级公立医院管理委员会,推动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做到管办分开。成立监事会,强化对医院管理、资产运营、民主决策等情况的监督。实行“院长负责制”,授予院长作为“法人”的奖惩分配、业务管理等5项管理权限,给予公立医院更多的改革发展空间。落实“自主用人”,建立岗位危机管理新机制。实行人员使用控制数管理。以“人员聘任制”为核心,做到定岗不定人,建立能进能出、岗位能上能下的灵活用人体制。坚持“优绩优酬”,建立四等若干级绩效分配机制。
探索推进公立医院薪酬分配制度改革,按照“医生第一、护士第二、医技功能科室第三、行政后勤第四”分配原则进行绩效奖励。推行“若干级”工作绩效,根据各科室人员工作性质、技术难度、技术含量进行工作绩效考核,推动绩效奖励向临床一线、关键岗位、业务骨干和有突出贡献的人员倾斜,激发全体医务人员的干劲。
推进“一升”强服务
唐县从改善医疗流程、送医送药上门、健康疗养结合等方面谋突破,推出一系列群众拍手叫好的举措,让群众看病不再“难”,大大提升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借助“银医通”平台推广“一站式服务”,在各个病区安装自助服务终端,群众住院可直接到相应病区办理入院、缴费、报销等手续,真正实现“群众少跑腿、数据多跑路”。以县医院、中医院为龙头,分别建立2个医共体,实施分级诊疗服务,落实双向转诊机制;大力推广“互联网+医疗”,县、乡医疗机构定期开展互联网远程会诊,共享诊疗技术;推动人员双向培训交流机制,初步实现县、乡、村医疗机构一体化发展。唐县民政事业服务中心、唐县福康养老院分别建立1所医院,为老年人及周边居民提供疾病诊治、大病转诊等服务。唐县中医医院与县域内5家养老机构签订《医疗服务合作协议书》,选派医护人员定期到养老院开展体检巡诊服务。组织县级服务团队2个、乡镇服务团队37个、家庭医生630名,为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特困家庭、低保户、五保户等近20万人开展签约服务。县级公立医院组建5支健康移动体检服务队,定期到群众家门口开展巡回义诊,累计义诊2.63万人次、免费送药4985人次。
抓好“一降”破壁垒
唐县从药品零差率销售、先诊疗后付费、完善医保政策等方面下功夫,探索一系列务实举措,让群众看病不再“贵”,有效解决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从2011年实行药品零差率以来,除中草药外,其他700多种药品实行零差率销售,平均降幅达15%。
同时,逐年调整药品收入占医院总收入比重,药品占比从2011年33.5%下降到2018年21.94%。实行先诊疗、后付费,贫困人口住院门诊补偿不设起付线,住院治疗县内一级、二级医院起付线200元,报销比例90%。截至目前,不交押金住院贫困人口4307人次。由县里出资500万元为151个贫困村非建档立卡人口及2014年、2015年脱贫人口投保疾病住院医疗费用补偿保险,减轻负担10.6个百分点,让贫困村群众切实受益。本报讯(通讯员李红叶 耿赫敏 范海龙 见习记者刘鑫鹏)
[责任编辑:赵秀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