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龙安

时间:2018-12-03
分享:

颜龙安,1937年10月5日出生于江西省萍乡市湘东区东桥乡的一个偏僻的小山村。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战乱环境中,他在家庭和亲友的全力支持和资助下艰难地念完了小学。新中国成立后,人民当家作主,他得以继续升入初中、高中学习。

1958年8月,在萍乡高级中学毕业的颜龙安从乡邮员手里接到江西农学院寄来的录取通知书。作为一位刚满20岁、充满求知欲望的青年收到这张通知书是那样的兴奋和激动,但生活在贫困山村有着两个孩子的父亲颜石生面对儿子的通知书,却流露出难堪的神色,他用筷子敲了敲碗中没有几粒米的红薯稀饭,叹道:“家里连吃饭都困难,哪来的钱供你上大学?”母亲陈石香却希望儿子能走出这穷山村,说:“没钱不会想办法!我就是养猪婆卖猪崽也要让龙安去省城读大学。”在父母的争议中,颜龙安摸一摸自己时常吃不饱的肚子,深深地感到农家孩子读书的艰难。从祖辈三代务农的经历中,颜龙安自小就受到“以农为本”、“民以食为天”的刻骨铭心的教育,这对他以后的生活与科研之路影响至深。由于大哥颜向成毅然支持母亲的主张,颜龙安终于在1958年9月1日挑着背包、行李离开了生活20年的山村,踏上了求知深造的征途。

在江西农学院的校园里,颜龙安度过了4个春秋。在这4年里,他在农业知识的海洋中深潜求索,以至有3个暑假没有回家。他在清静的深院中苦学,经常在图书馆中阅览一些科学书刊,开始对孟德尔和摩尔根遗传学发生了浓厚兴趣,深感这一领域的博大精深和奥妙无穷,以至在他以后的人生旅途中乐于苦苦追求和探索。与此同时,为了替家庭减轻他的读书开支,他经常利用星期天或节假日爬上丛山峻岭去采挖药材,几分几角地积攒些零用钱。4个寒暑下来,使他更加感到知识是来得那样的苦涩和不易。因此,当他1962年大学毕业回萍乡,组织上将他分配到当时最走红的粮食、商业部门时,他不为一时的个人利益所动,坚持要把自己所学的知识用在所需处,为家乡的农业尽一份力量。最后,他被分配到萍乡市农业局,长期工作在生产第一线。

参加工作以后,颜龙安几乎没有在农业局的办公室坐过,长年在乡村蹲点,从事技术推广工作。60年代他帮助全国劳动模范彭光贤总结出了一套水稻高产栽培技术,同时自己也在高秆变矮秆的育种实践中努力探索。1971年春他受组织委派,带领科研组3位同志到海南崖县南红农场,向中国最早从事水稻杂种优势利用研究的袁隆平先生学习杂交水稻育种技术。党和政府的支持使他更加坚定对事业执着追求的决心和勇气。从1971年开始他连续7年在海南从事研究工作,3个儿女出生他都不在妻子身边,沉重的家庭负担只好由妻子挑着。为了事业,这个一米七多的男子汉,在他育出世界上第一个籼稻不育系珍汕97A时,体重只有48千克。

1971年10月颜龙安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78年他被任命为萍乡农业局副局长,1983年3月转任萍乡市科委主任、党组书记。在萍乡科委工作的10多年内,他坚决执行党的知识分子政策,为解决知识分子的夫妻分居、住房和子女就业等问题亲自奔波,受到人们的尊重。他积极推进科技体制改革,特别是地市科研所的改革,致使萍乡市农业科学研究所能跻身承担国家攻关课题的行列。他积极鼓励科技成果向生产力转化,有力地促进了萍乡经济与社会的发展。

1995年颜龙安出任江西省农业科学院院长兼党委书记。他扬长避短,充分发挥江西在水稻研究方面的优势,组建了江西省杂交水稻技术工程中心、江西省生物技术工程中心,大胆引进人才,跻身国家重点攻关行列,并与菲律宾国际水稻研究所开展杂交水稻领域的合作研究。在江西省农科院内部他大胆改革科研体制,鼓励科研人员到农业生产第一线去解决生产中的突出技术难题,开展技术承包和技术服务,使江西省农科院在江西农业的发展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颜龙安除历任上述职务外,还是全国人大五、六、七、八、九届代表,六、七、八、九届主席团成员,江西省科协副主席,江西省决策咨询委员会常委,江西省萍乡市政协副主席。他曾参加由政府组织的代表团赴日本、菲律宾等国考察水稻和进行学术交流。由于他在杂交水稻研究方面的突出成就,1978年光荣地出席了全国科学大会,并获科学大会奖;1978、1979、1987年3次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和全国先进生产者;1984年被授予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

主办单位:河北省人民政府农业产业化办公室

承办单位:河北三农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联系电话:0311-80696656 联系邮箱:crhbsn@163.com

网络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ICP备1401675号



二维码

扫一扫关注公众号